全流量补燃循环打造火箭澎湃动力
商业航天的终极竞争力在于低成本、高频次、大运力的可重复使用火箭。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引擎,当属高性能、高可靠、易维护的液氧甲烷发动机。在液氧甲烷发动机的技术路线中,全流量补燃循环技术(FFSC)因其理论上的高效率、高推力和优异的燃烧稳定性,被公认为下一代液体火箭发动机的不二选择。SpaceX的猛禽(Raptor)发动机即采用此路线,支撑其星舰(Starship)的宏大计划。但由于全流量补燃循环极高的技术门槛,在全球范围内成功实现工程应用的公司/机构屈指可数。
星梭科技基于上述认识,大胆瞄准了这一技术巅峰,自主研制的200吨级液氧/甲烷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“猛犸一号”,针对全流量补燃循环技术复杂度极高、各子系统强耦合的难点,已形成一系列工程化解决方案,有望凭出众的攻坚落地能力,在国内率先推动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的商业化应用。经业内资深专家深入质询和讨论,“猛犸一号”系统方案已于今年上半年通过评审,并计划在年内推进多项部件试验和挤压点火工作。
基于200吨级“猛犸一号”发动机所提供的澎湃动力,星梭科技正同步研制5米直径的重型液体运载火箭“冰川一号”。该火箭采用不锈钢箭体结构和一子级回收设计,一次性使用运载能力可达40吨,运载系数也提升至4%,最终可将单公斤发射成本降至万元级别,打造国内运力最大的可重复使用商业运载火箭。
清华创新基因和航天工程经验
尖端技术需要顶尖团队实现,星梭科技的核心创始成员多出自清华大学,继承了清华大学对前沿科技的持续专注力和活跃的创新基因。而公司首席技术官姜路野投身航天领域超10年,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在航天体制内的丰富经验,并深刻洞悉中国航天商业化转型的痛点和机遇,大胆尝试突破原有人才理念限制,着手构建质量把关的老法师+专业齐备的中生代+创新突破的小天才的团队体系。
星梭科技目前已打造出一支超60人的研发和制造测试队伍,硕士及以上学历超90%,平均拥有10余年航天研制及工程应用经验,覆盖从设计研发、试验、总装到发射的全流程,技术实力与工程经验兼备,并力图将现代化智能制造管理理念与航天生产质量经验相结合。
三七定律和最短路径策略
技术难关更需依赖创业逻辑的革新来攻克。星梭科技坚持快速迭代、极致执行的核心理念,依据“三七定律”(30%独创创新+70%吸收成熟经验)和“最短路径”原则(基于第一性原理瞄准技术高地)推进产品研制,在追求系统性创新的同时,又牢牢掌控着项目的风险边界与商业化节奏。这种看似矛盾却又高度统一的特质,使得星梭科技能够在充满不确定性的航天领域,既敢于挑战技术极限、推动跨越式创新,又能脚踏实地将蓝图高效转化为可靠的产品与服务。
具体而言,在发动机研发上,团队在攻克全流量补燃循环这一核心难关(30%创新)的同时,最大化吸收借鉴国内外成熟方案(70%吸收),有效控制全局风险、加速工程化落地;而在火箭研发上,则采用“目标倒逼”的“技术最短路径”策略,锚定“千吨级起飞重量+不锈钢箭体+一级可回收”这一“成功密匙”,避免技术发散、少走试验弯路,力保快速迭代验证。
结语
天使轮融资的成功,是资本市场对星梭科技技术路线、团队能力和商业逻辑的初步认可,在商业航天高性能、高安全和高可靠的行业特性下,星梭科技力争走出一条可实现商业化闭环的最短路径。这不仅是公司的雄心,更是中国商业航天迈入2.0时代的缩影——从技术验证走向规模化应用,从单点突破迈向生态构建。
在新的历史机遇下,星梭科技力争推动行业实现从局部突破到大规模应用的跨越式发展,共同构建更高效、可持续的太空未来,让中国商业航天实现在全世界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质的转变。
星梭科技以“远方更远、未来更近”为slogan,既是致力于太空探索以及科技赋能地球生活的宣言,也是对文明未来的畅想。星梭科技的启程,是一场关于宇航工程、科学技术、商业与文明的全新探险……
星海远阔,并肩前行。